近期管理的认知迭代
管理首先是管事,因为人是管不住的。
比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团队目标
管理者要有大局眼光,要从组织的角度,去对待工作,去制定决策,做事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,首先是团队利益和团队目标。
每个同事都说独一无二的,面对这些鲜活的个体时,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或者怕麻烦而一再让步,从而做出违背团队目标和利益的决策。
辞退一名不合适的员工,是一名管理者走向成熟的第一课。
组织利益是管理者决策的出发点
组织属性,决定了管理者和员工,一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点。
能否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持续统一,是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。
难的不是个人目标,而是调动每个彼此不同的人,最终完成团队目标。
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,就必须对组织负责。
当成为管理者的那一刻,工作中的一切观点和行为,都将代表整个团队,而不是自己。
管理就是把人和事做到充分结合
从人的本性来讲,没有人喜欢被管理,更没有人喜欢被定义。
哪怕是工作成绩真的不好的员工,他们心里也认为,自己很想把事情做好,自己并不是不努力。
这就是人性,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是不思进取的、不求上进的。
优秀的管理者,都懂得研究人性、尊重人性,而不是对抗人性。
从实际工作出发,让自己的长处得到发挥,做自己擅长的事。
经验越丰富的管理者约明白,人是管不住的,要想管住人,首先要管住事。
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,都会开始注重流程管理,本质上是不再依赖人的主观能动性。
流程管理,很多管理者都不太愿意做,因为需要思考的问题比较多。
但把事定清楚,是每一个管理者应有的职责。
在管事的过程中,要尊重、理解和关心人,才能避免团队凝聚力的下降。
管理学上讲,人是很难改变的,对于态度有问题的下属,要及时辞退。
降低下属的工作难度并激发其积极性
员工的积极性主要由主观意识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决定。
外部环境,主要由公司和团队负责人的管理水平决定,包括:岗位职责是否合理、激励机制是否清晰、晋升空间是否明确等。
而主观意识,就是一名员工对自我成长的期待和对自身行为的认知。
一个人的主观意识,长时间积累之后,会沉淀成一个人的基本素质。
而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很难改变的,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。
所以在培养人的过程中,不要试图改变一个人的基本素质,而是要找到素质和能力的结合点。
越成功的企业,在招聘时,越看重脾气、秉性等基本素质,然后再把他们培养成公司需要的人。
作为一名管理者,评价员工和选拔人才是重要的一步,主要形式是一对一沟通。
通过沟通,了解一个员工对自我成长的期待和对自我行为的认知,从而找准员工的主观意识和基本素质。
他们的主观意识和基本素质是很难被改变的,所以没必要打太多的鸡血。
为大家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或合理的目标
一名合格的管理者,应该能够帮助员工,更好地了解自己。
通过定期的一对一沟通,逐步帮助员工树立一个合理的目标,或者找到一个合适的榜样。
越成功的人,会越早树立自己清晰的榜样。
当大家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,也能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时,就会自觉地朝那个目标去努力,还会在日常工作中,不断地模仿榜样的行为。
当这些事情越来越多发生时,他们也会受到来自身边人的认可和鼓励。
一流的管理者都知道,失败是不可避免的,甚至他们的目标也不是一定成功的,所以要及时消除大家害怕失败、犯错、被批评和被拒绝的恐惧感。
作为团队负责人,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、开放的团队氛围,大家可以公开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,不用担心管理者的喜怒。
出现问题时,要聚焦解决问题,而不是批评当事人,而且要勇于和当事人一起承担责任。